生态循环 低碳先行
——我市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
渝水区作为江西省传统农业大区,长期面临畜禽养殖污染、秸秆资源浪费、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农业可持续发展难题。为破解这些瓶颈,渝水区自2014年起,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探索“N2N”(以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和有机肥生产中心为核心,联动上游N家养殖企业和下游N家种植企业)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逐步实现减量化生产、全量化处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四大目标。
这样的“绿色”蝶变不仅仅发生在渝水区。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探索打造全国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先行市,以全省首创、全国推广的“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契机,高质量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形成主体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三环”齐扣,带动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休闲旅游业“三业”共兴,促进了减碳、降碳、固碳“三碳”并举,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
政策推动 找准发展定位
2024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新余市促进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若干措施》,明确15项具体措施,着力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上推陈出新,在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方面做出亮点,走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新路子,探索打造全国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先行市。
近年来,我市打造了以渝水区罗坊沼气站粪污集中处理、集中供气、沼肥综合利用为主的“N2N”区域循环农业模式,成为全国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样板,被省政府评为全省20个创新模式之一。为进一步巩固在生态循环低碳农业领域的优势地位,我市坚持把生态循环低碳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聘请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对全市生态循环低碳农业进行顶层设计。
2024—2026年,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预算2000万元,用于促进全市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预计到2026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废弃农药包装物规范化处置率达65%以上,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企业10家、5亿元企业2家。
项目联动 加快发展进程
秸秆能做成什么?在罗坊镇,当地种粮大户刘带根施用“秸秆+沼渣”制作成的有机肥480吨,晚稻亩产提高了200斤。
我市以生态循环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进一步健全收储运体系,拓宽秸秆基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利用途径,开展秸秆离田利用、高效直接还田、异地还田、还田效果监测等技术服务示范,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企业,重点打造南安磨坊菌业、中田现代农业、新余东南草源工贸公司等利用秸秆生产草绳、草垫、草帘等秸秆利用企业,实现秸秆“五化”利用全覆盖,不断提高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2019年,南安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开始实施,包括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工程、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工程等。2023年,启动实施分宜县杨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计划实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等6个方面,形成切实可行和经济高效的长江经济带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和应用模式。
创新驱动 提升发展质效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及严格管控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我市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区),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同时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轻简化技术及镉低吸收水稻品种适宜性验证示范,以及镁基超稳矿化剂治理示范。
鼓励和支持生态循环农业企业积极申报创建生态农场,帮助江西德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渝水区茂发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国家级生态农场,渝水区江南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主体创建省级生态农场。
以生态循环园区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废弃物收储运、有机肥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光伏+农业”“秸秆-基料-食用菌”“猪-沼-稻”等循环农业新模式,持续巩固我市在生态循环低碳农业领域的优势地位。